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> 最新消息 -> 正文

传承孝文化 弘扬时代新风

发布日期:2017/05/15 16:34:04  作者:15内审1班 胡玉鹏、陈秀萍、贺娟、 周雅芝、刘煜婷 指导老师 蒋昕芸 来源:   点击量: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他在山东考察时强调,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弘扬时代新风,振奋中华民族精神。这一重要论述,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,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继承和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挖掘和阐发,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,对于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一、孝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,注重自强不息、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。就如北京市道德模范少年邵帅,他和我们同龄。12岁那年,母亲患上了急性髓性白血病,刚读完小学的邵帅他放弃了读初中,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后他来到北京照顾妈妈。由于他和妈妈的骨髓配型成功,他便日夜守护着母亲,他捐髓救母的孝行被江苏省评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。同年被授予第四届“全国孝老爱亲模范”,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的坚强女孩吴林香。13岁起她就肩负起照顾一家人的重任。面对身患癌症的母亲、全身瘫痪的外婆、右手残疾的外公和年幼的弟弟,即便家庭十分困难,但她日夜操劳从不抱怨,仍然坚持学习。这些孝心少年的自强不息,勤劳朴实都是中华民族道德追求,民族精神的体现。这些传统美德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,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、凝聚力、创造力的重要源泉。

二、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内涵,重视孝文化当代价值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对存在合理内核、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,要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。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,要加以扬弃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,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,分清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,哪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;同时注重实践,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孝文化的新内涵。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。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,包括尊敬、关爱、养老送终等等。在中国,孝的观念源远流长,我国早在民间有句俗语叫“忘八端”,即“孝、梯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。这是做人的根本,其中“孝”排在“八端”之首,是情感基础与价值动源,也是道德的最高层面。《诗经》中则有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”、“哀哀父母,生我劳瘁”的咏叹。而关于敬老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。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,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。汲取传统孝文化中精华,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,对融合代际关系,实现家庭和睦,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,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,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。

尊老爱幼、正风齐家、修身立国,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常被习总书记反复提及,并被置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高度,值得我们每个人、每个家庭去思考、去践行。

三、实现传统孝道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

习总书记强调,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,就是加强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教育,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。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、尊道德、守道德的生活,形成向上、向善的力量。

当代大学生在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,例如一些人记不住父母的生日,却可以记得游戏周年纪念日;有些人只知道一味索取父母的劳动成果,却不知如何为父母奉献;孝道缺失,道德丧失,孝文化认同感弱化,孝观念和孝行为上的冲突,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稳定。

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要传承孝文化更需要将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精神支撑,加强个人修养,辩证的对待传统孝文化,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孝文化宣传活动,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和情感,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。在孝文化的基础上,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引导人们科学判断是非优劣、美丑善恶,以强烈的道德责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尊严。

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,体现了儒家亲亲、尊尊、长长的基本精神,孝文化,它既是纵贯天、地、人,祖先、父辈、己身、子孙,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,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。我们这代人更应当认同孝文化,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增强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,传承孝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尚。